当前位置: 首页>>艺术>>正文

瓷青彩明

点击:[ ]次

    陶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官、哥、汝、定、钧……是不同地域的前人们因地制宜、利用各地自然的不同赐予而形成的多特色多品味的陶瓷奇葩。绘画与陶瓷的结合最早发生在陶类器皿上,中国彩陶与黑陶是其中在世界上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东方审美。而在瓷类中,我最喜欢的是江南青瓷,青瓷的形成轨迹大致可追溯到秦汉原始瓷时期、两晋越窑时期、唐至五代秘色瓷时期、南宋瓷的官窑与龙泉青瓷时期。其发展史十分有规律,渐进性很明显。就是说它随着人们思维的发展,不断在传承中探索出不同阶段的青瓷品种,也充分体现了越文化在瓷上的大步跃进。今天,我们不但恢复了南宋官窑的原来面目,并为龙泉青瓷铺设了宽阔的平台,使之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把握窑变是瓷上绘画产生特色以及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我一直认为,在瓷上描摹追寻中国画的纸面所能出现的趣味,不应是单纯瓷面绘画的方向,有志于进行陶瓷绘画探索的艺术家,可以从元代以后的青花瓷画的成果中去汲取某些启示,其绘画尽管层面上存在于民间状态,但它随性、自由、富有装饰趣味,没有刻意去将瓷面当作宣纸来追求中国画的效果,而保留了民间绘画的自然特性,让绘制中的笔意、笔法、笔趣在熟能生巧中抒发,通过烧瓷的高温秞变又将所绘之瓷彩产生第二次的韵化而形成新的画面,这是色与瓷在火中交融并得到新的洗礼,这其中有绘画者的企划与预计,又有因窑火而产生的美的升华。两者的结合也是陶瓷绘画的鲜活性所在。
    青瓷上作画,从历史上看,一般较为少见,因为青瓷经历了秘色瓷后,其秞保留了晶莹剔透,质如凝脂,色泽上又幻化成天青,让人沉醉于其原味之美。为了保留这种特殊之美,青瓷在长期发展中一直将器型、刻画以及秞色纯美的追求,作为审美主体,历来很少在瓷上彩绘。再因青瓷的瓷质较厚,要透过厚秞呈现绘画之美,那是绝对不同于在白瓷上作画的。因此,这是历来在青瓷上甚少有绘画的又一个原因。所以,过去青瓷上即便有绘画也往往只是趣味性的稍作点缀而已。长期以来,人们几乎已经习惯而且满足了这种单一的欣赏,所以,青瓷业的陶瓷家们没有将主要精力关注在瓷面的作画上。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审美的需求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延展,人们希望有新的尝试出现,所以一些当代的画家们开始了在青瓷上作画的尝试。其实,世上有很多事情都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我也曾经经历过失败与困惑。但作为一个在纸面绘画上已经产生成果的画家,我是很愿意能为青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吸引我的除了青瓷瓷质之美之外,还有我对青瓷秞彩变化莫测之门进行探索的好奇。我觉得单纯将秞面作纸在瓷上模仿中国画,应该是过去时代的事了,现在需要的是将青花瓷中秞变的特色引入青瓷之中。当然,我们要让青瓷在充分体现秞质美的同时,也要克服其因瓷面太厚对绘画所产生的雾里看花的困境,要将隔着厚玻璃看花的互碍转变为互惠,形成瓷质秞彩的互衬与交融,以开辟瓷青彩明的又一种特色。
   中国画用水,往往是彰显墨彩鲜明的关键,我的体会是在青瓷上也是如此,既要敢于用色,也要敢于用水,在作画时要让色彩自然地融入秞中,谨慎与胆量、掌握与随性,以及似与不似等因素,最终都能够自如运用、驾驭得当。瓷面绘画要产生灵性,全在作者对秞彩与秞变的理解和作者审美的修养。

陕西科技大学  bt365手机客户端 版权所有